麵包01.jpg

蛋糕02.jpg 

我愛吃歐式麵包  嚼起來超有勁的 

    我愛吃麵包蛋糕,除了本來就喜歡西點的口味外,最重要的是麵包蛋糕的氣味,是陪著我長大的重要味道。

從小背對我家後門的是一家麵包店,我還隱約記得它叫「小松麵包店」,早上六點、下午四點一定準時出爐熱騰騰的麵包,無論早覺或午覺,我都是在濃郁的、溫熱的奶油香氣中醒來。這是一種幸福的滋味,不單是味覺的,還是一種嗅覺,以及在空氣中與皮膚接觸的觸覺,是被一種被暖暖甜甜的愛包圍。

小時候立志要嫁給麵包師父,因為認定他們的一定有魔法,才會做出那麼好看、好吃又充滿幸福感的麵包,讓世界因為麵包變的不一樣。

每天早上,媽媽一定準備好牛奶、麵包當早餐;下午放學,媽媽一定給我們錢讓我們自己到麵包店挑選新出爐的麵包;睡前的消夜也一定是一杯牛奶加一塊麵包,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被麵包養大的般。

就算後來「小松麵包店」搬走了,可是不一會兒又有新的麵包店頂替,不變的是我仍在奶油香氣中甦醒。有趣的是,中學後爸爸新買另一戶房子,一樓也是麵包店,二樓則是麵包工廠,一整個樓梯間與電梯,永遠都離不開奶香味。

初中進了住宿學校,依學校規定週一到週五早餐只能吃工友伯伯手工擀的饅頭與稀飯,只有在週六與基督教節日才可以吃到麵包牛奶,我才開始知道「等待」是什麼滋味,這時候的麵包是與親愛的爸媽見面(週末才能回家),和節慶的歡愉連在一起,只要有開心的事發生,就會有麵包吃。

到大陸發展時,麵包仍是我生活的重心,99年的北京,麵包多是可憐的擠在昏暗、混亂的雜貨鋪一角,外面包裹著薄薄的一層塑膠袋,上面因為北京的天候總是濛著細細的灰,塑膠袋上印著字跡模糊的未來日期。對於已經吃慣麵包牛奶當早點的我,只得可憐巴巴的彎著腰,在一團亂的麵包堆中,挑選一個「看起來」應該還沒過期的麵包當早餐。偶爾到市中心,眼尖的發現台灣人開的麵包店,一定不計價錢,狠狠抱走一大袋麵包當是意外禮物,老爸上京來看我,也一定千交待萬囑咐要幫我帶上鳳梨酥(過去在台灣從來不吃,嫌太甜膩)。

後來在北京認識一對在歐盟工作的德國夫婦,我被麵包嬌寵的日子又回來了,每次到他們家,我一定帶著紅酒與鮮花,在他們家一整天喝著紅酒,佐著歐式小點心,談天說地一整天,直到傍晚微醺才離開,離開時必定帶著他們親手做的蘋果派或巧克力餅乾離去。搭著公車,懷抱著甜點,麵包暖暖的滋味又充斥在蕭瑟的北京街頭。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同是「獨在異鄉為異客」的同學朋友約好時間,一塊來家裏聚聚,一同品嚐美味的蘋果派。我在北京租的小房常因為美食,成為台灣同學與大陸同學交流的地方,其中,美味的甜點更是主角。

難忘德國太太的蘋果派

蘋果派.jpg 

 

回到台灣多年,每回在街頭閒逛,只要碰到麵包店,一定進去逛逛,不一定買,主是要感受那種暖暖甜甜的滋味,只要在裏面繞了一圈,所有惱人的事情一定煙消雲散,只有溫馨與感謝的心情。

我真的好愛好愛吃麵包ㄛ!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aej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